清华“学堂计划”六首席教授联袂讲授“学术之道”

清华新闻网2月26日电(记者 刘蔚如)2月24日下午,新学期的第一天,能容纳400余人的清华大学六教C300教室里座无虚席,还有100余名同学在三教2101教室收看实时直播,一门名为“学术之道”的新课程开始了第一讲。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有6位——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郑泉水——他们分别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6个班的首席教授。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这6位学术造诣深厚的一流学者将向同学们讲授自身学术成长的历程、生活和科研工作的感悟等,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志趣和理想。

当天的第一讲由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获得者、“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数学班首席教授丘成桐担任主讲教师,数学班项目主任郑绍远教授主持。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丘成桐详细地回顾了自己从事数学研究40多年的历程,并分享了很多自己从学习数学到研究数学的经验、方法与感悟。

图为丘成桐担任主讲教师讲授“学术之道”。记者 智斐 摄

丘成桐开门见山便指出,希望大家要破除读好数学必须要有天分这个看法。丘成桐表示,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超人的天分,学数学的人只须心胸广阔,兴趣盎然,努力用功就行了。他勉励同学们说:“做学问不要妄自菲薄,大部分同学在良好的老师指导下,只要用功,都可以读好数学,做好数学的研究。

在讲述自己学数学的成长历程时,丘成桐特别强调了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性。他表示,读书之趣味始于好奇心,在学习中,想要取得好成绩又不感到吃力,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兴趣,而兴趣来源于浓厚的好奇心。他说:“当看到学问的真谛,又有基本的能力去追求学问时,兴趣自然浓厚,学习也不会觉得辛苦,做研究自然事半功倍了。”同时,丘成桐也强调了在学习中发现好问题的洞察力的重要性,他说,没有这种洞察力,就很难成为一个有开创性的大师,而这种洞察力的产生,需要多读多思考。他认为,创新者需要在精通专业学问的同时兼擅旁科,博览不同面向的学问。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智斐 摄

谈到自己做研究之道,丘成桐表示,首先要做深入的思考。他指出,伟大的思想需要有深入的思考,不断的磨练,才能承受时间的考验。这种思想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看到问题和大自然界的真谛,才能够产生的。丘成桐说:“博览群书可以让我们看得远,但不见得能让我们看得深。不学则眼光不够远,不思则不够深入。学,要博学;思考,要深入的思考。”他表示,自从对数学产生兴趣,自己读了大量的课外参考书,并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将自己训练成一个喜欢思考和随时会问问题的学生,这一点对以后的研究生涯至为重要。

丘成桐还强调,要向大师学习做研究的态度。他认为,跟随名师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学术成就,也要学习他们在研究遇到困境时如何走出去。他指出,如果认为花时间常常跟名师在一起,学问就会自然增长,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向名师学习,不仅要听,还要动手,去参与讨论、解决问题。

丘成桐认为,做研究的人文本质在于认识和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自然界的真实和美丽,是科学家和文学家都极为关心的事情。对于学者来说,完成一项有深度的工作,会有深度的喜悦感,奖项虽然可以鼓励学者,却并不是做学问的终极目标。做第一流的学问,只要本着我们的本性,凭借好奇心去学去想,就会学懂我们需要的学识,继续寻求学问的真意,成就就会不可限量。

同时,丘成桐也指出,自己所谈的都是个人经验,由于每个人出身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自己的方法不见得适用于每一个人。

随后,丘成桐还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关于学习和做研究的问题。

据悉,自本学期起,这门由“学堂计划”6位首席教授联袂开设的《学术之道》课程,将列入“学堂计划”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同时面向清华全校本科生开放,计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旨在进一步落实“学堂计划”的“领跑者”理念,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除6位首席教授的课堂讲授外,该课程还配有一定量的经典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环节。通过讲座和经典阅读,进一步丰富学生科学、人文、艺术及工程的知识,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通过写作与导修环节,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了解初步的学术规范;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每位首席教授将负责承担两次课程报告,并提供课后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