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获得者,

清华学堂数学班首席教授-丘成桐

丘成桐教授,1949 年4月生于广东汕头市,同年随家人移居香港。1966 年考进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数学系,1969年获推荐留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71 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历任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1987 年起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至今,现任数学系及物理系教授。丘成桐教授是国际著名数学家,他1982年荣获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 (Fields medal),即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th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2010年荣获沃尔夫数学奖(Wolf prize)等。丘成桐教授2009年起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2011年受聘担任“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数学班首席教授,指导数学班的建设。丘成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几何学。他证明的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定理说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致且稳定的;而他证明的卡拉比猜想不仅为多个知名的代数几何问题给出了解答,还为物理学家们证明弦理论的合理性(弦理论成为自然科学统一理论的可行性)提供了可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

朱邦芬教授,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2012年为英国物理学会Fellow。曾任国际上多所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成员、物理学科召集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物理学天文学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常委,“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主编、“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等10个学术期刊编委,以及多个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实验室理事。朱邦芬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朱邦芬是研究半导体量子结构物理的一位科学家,他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 

 


 

清华学堂化学班首席教授-王训

王训教授,200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工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8月至2005年11月任清华大学化学系讲师,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7年12月任清华大学教授,2012年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任副主任,2014年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他从事功能纳米材料控制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曾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学堂生命科学班首席教授-施一公

施一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结构生物学家。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施一公教授曾获舍尔学者基金会颁发的舍尔学者奖(Searle Scholar)及雷拓爱伦基金会颁发的雷拓爱伦学者奖(Rita Allen Scholar), 获得2003年“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 (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0年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2010年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GregoriAminoffPrize)。2013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人工智能班首席教授-姚期智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教授,祖籍湖北,1946年出生于上海。他是计算机科学的国际先驱,于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图灵奖,亦是至今获得此奖项的唯一华人。姚期智教授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1975年获伊利诺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他先后任教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5-1976﹞、斯坦福大学﹝1976-198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1982﹞、普林斯顿大学﹝1986-2004﹞。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0年选为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姚期智教授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上,作出许多创始性的巨大贡献,包括(1)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开展了以计算复杂性为基础的现代密码科学;(2)创建通讯复杂性理论、和伪随机数生成算法理论;(3)为量子计算建立全新典范,创建量子通讯复杂性和量子安全通讯模式。从2004年至今,姚期智教授任职于北京清华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创建了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以推动多元化的信息科学研究及教学,及发展量子计算。姚期智教授亦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为博文讲座教授。除图灵奖以外,姚期智教授曾接受多项国际殊荣。姚教授于1987年获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波利亚(Polya)奖,1996年获美国计算机学会及电机电子工程学会颁授克努思(Knuth)奖,2003年获财团法人潘文渊文教基金会颁授研究杰出奖。并于2004年获伊利诺大学工程学院特殊贡献校友奖。此外,姚期智教授亦获香港城市大学﹝2003﹞、香港科技大学﹝2004﹞、香港中文大学﹝2006﹞、加拿大滑铁泸大学﹝2009﹞、澳门大学﹝2012﹞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学堂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

郑泉水教授,1961年出生于江西省金溪县。1977年考入江西工学院土建系,为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1982年留校任助教、副教授、教授至1993年,期间于1985年获湖南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0至1993年在英、德、法国从事客座研究。1993年至今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现兼任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和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获得过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1990),国际工程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工程科学杂志杰出论文奖(1994),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等。2009年起任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有3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郑教授早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材料的本构理论,解决了这个领域存在已久的若干问题,尤其是系统地建立起了现代张量函数表示理论,成为了非线性和各向异性材料本构方程研究的理性基础。近十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微纳米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固-固和固-液界面的运动和耗散问题,导致了超润滑领域的突破,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清华学堂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首席教授-颜海平

颜海平教授,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通过教育部考试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1990年获现代欧卅文学与思想史博士。在美国执教廿余年,前后任加卅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康奈尔大学终身资深教授。现任全美理论与批评研究院资深荣誉成员、康奈尔大学Diacritics指导委员会委员、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国学术董事会成员。现任清华大学跨文化研究教授博导、清华学堂世文班首席教授。同时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英专)成员、清华大学-密歇根大学研究员学会主席、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执行理事会主任兼秘书长。